“老物件,新载体”,互联网赋新传统文化
旧事物是时代的风情画,也是个人的生活史。但如今,它们正在被快速侵蚀,我们与过往世界的联系也一点一点被切断。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,腾讯一直在思考可以做些什么。
8月1日,在第一届世界人文大会前夕,腾云在互联网上发起“留住正在消失的文化”活动,发动人们记录身边正在消失的文化。
征集活动得到了网友的热情响应,以下是我们从大量后台留言中选出的10个颇有代表性的记忆。特别地,第11个,是来自著名的互联网思想家凯文·凯利所捕捉到的传统文化的一个瞬间。
压水井
压水井不仅能压出甘甜的井水,更被当成一件有意思的玩具,陪伴我度过一段无虑的童年时光。
小时候,我最爱做的事情就是压水。先舀一瓢水倒在井里做“引水”,然后向上向下提撬架,如此呼呼几下,这瓢水就引着躲起来的水哗哗流出来了。用完后再往瓢里留下一瓢水,方便下次压水。过去家家户户都有压水井,喝水不要钱,也不要电,只需用点儿力气。
随着时间推移,越来越多的人住进楼房,农村也有了自来水,这种物件在不经意间就被抛弃了。可它曾默默地陪伴着人们走过风雨干旱,走过春夏秋冬,走过艰难困苦,走过世事云烟。
风箱
这是我母亲用过的风箱,一直保存着,没舍得扔掉。
过去,风箱是每家每户做饭必用的工具。老一辈人用灶台燃柴火做饭,每家盖房,屋里都盘有灶台,灶台通炕。冬天,做饭烧炕取暖,一举两得;夏天,在院里盘灶台,风箱用来给灶台助燃。因为灶台的入气孔不一定留在哪一边,风箱两头都有把柄,这样两边都可以安装。
现在做饭都用煤、电和天然气,风箱基本都消失了,很多年轻人没见过。
算盘
文 | 任新杰
小时候,拿着父亲的大算盘上了几节课。现在早已忘记怎么拨弄那珠珠了,仅记得两句口诀:“三下五除二”和“二一添作五”。可惜,随着科技发展,时代进步,算盘已经远离人们的视线,取而代之的是计算器、手机以及电脑。现在年轻人会打算盘的不多了吧。
糖画
文 | 狼外婆薇
糖画,暖黄色的糖稀凝成的一幅幅画,应该是很多小伙伴儿时甜蜜的回忆。一个转盘转到什么老师傅就给你用糖画什么,惟妙惟肖。每次转到大金龙,围在老师傅周围的小朋友都会开心地起哄。
现在,糖画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。但做糖画的匠人还是不可避免地越来越少了,真害怕有一天会消失不见。
捏面人
从小跟妈妈去庙会,最喜欢看的就是捏面人,总觉得特别神奇,五颜六色的面疙瘩,在能人巧匠的手里就能变成大孙悟空、猪八戒、小鹦鹉……站在那一看就是半天。如今这门手艺继承的人也不多了,时代飞速发展和进步,电子时代到来,这样质朴的文化也要消失了吧……
豫剧,中国的歌剧
文|刘银萍
上初中时,有一次在家看到河南卫视播出一部完整的豫剧,戏曲名字叫《程婴救孤》,也叫《赵氏孤儿》,配乐、唱腔、动作表现、故事内容,让我深深触动。几年后,葛优版的《赵氏孤儿》上映,对比之后,我觉得豫剧版的剧情更简单,更有渲染力。勇气,牺牲,痛苦,冤屈,最后的选择,表现的淋漓尽致。我觉得中国戏曲可以和欧洲歌剧媲美。
妈妈不识字,最大爱好就是豫剧。最近,她让我给她下载点戏,最好是全场的。我搜到几个豫剧大师,下载十几部豫剧,每部都是分几段。之后,我就和妈妈一块听常香玉的《花木兰》,优美的配乐和个性的唱腔吸引了我很长一段时间。
与当下电视剧百剧如一,电影东拼西凑相比,豫剧展示的道德伦理、家国情感都是电视剧和电影无法比拟的。我想这就是优秀的传统精华,是21世纪年青人需要珍视却在主动舍弃的文化。
吴庄张氏宗谱记谱
吴庄村位于北京市区东北35公里,顺义区东南10.7公里处,属于李桥镇辖区。常住人口948人,满族100余人,其余皆为汉族。
张氏家族在吴庄村已经生活三百五十多年。自从来到这里,张氏家族一直坚持“宗谱”记录。每代宗族变迁,都由族中长者详细记录、保存,并勘定谱系表。在记录谱系的同时,各房遵循族规,定时召开“清明会”,各年节祭祀之时,各家寻祖例敬献谱系表,举行祭祀,长辈同时对下代进行祖训教育,从未终止,并成册为《张家宗谱》。
传承数百年的宗谱记录,旨在不失家史之真传,以做同族人众之劝惩、化除怨恶之鄙习,而成亲善之观感。
神话故事
文 | 张静
我国有许多古老的神话故事,传承着“真善美”的人文精神。但是也存在着“散”、“碎”、过分简略,并且日渐失传的问题。
本人是中国作协会员,虽然年事已高,但笔耕不辍。近年来我在传承的基础上创作一些海洋神话故事,如《八仙过海》、《精卫填海》、《龙女牧羊》、《徐福渡海》等,发表后受到欢迎。为了使我国的古老神话不被现代文化淹没,我将继续尽力而为。
鞍子
鞍子是套驴车时放在驴背上,防止前沉压坏驴的脊背。我小时候,农村哪来的汽车拖拉机,运输工具大多都是人力小拉车,谁家有一辆驴车就不错了,只有生产队才有马车牛车。现在,驴车已经淘汰,鞍子应该是运输史上即将消失的一种传统文化。
另外驴车上的夹板、搭背、搭肚等零部件也都消失了,遗憾我家也只剩一个鞍子。鞍子,现在好多的年轻人都没见过,不知道怎么用,也不知道叫什么,不传承也会被人们遗忘。
周家口木版年画
昔日蓬勃的年画销售使周家口这个号称“小武汉”的中原商埠,逐渐聚集起大量木版年画商号。史料记载街上曾经开有三十多家木版年画作坊。整条街也都因红纸作坊而得名。
周家口木版年画用色讲究,色彩浑厚鲜艳,对比强烈,富有淳朴的农民画特点。画面造型古拙粗犷,线条匀实对称,饱满紧凑、粗细有主有次,概括性强,情景人物安排巧妙。
“文化大革命”后,传统木版年画受到所谓“破除封建迷信”的冲击,被责令停印,木版被收缴烧毁。其后,适逢胶牍印刷普及,周家口年画也就渐渐销声匿迹。
吹唢呐
“科技预言家”凯文·凯利途经台湾时曾拍摄了一位演奏者。这位演奏者使用经典的喇叭簧片,他可以持续吹奏多个小时,不用为了呼吸而出现明显的停顿。传说这些演奏者平时练习时用一根长管向水中吹气,同时通过鼻子吸气。
凯文·凯利十分珍视传统文化,他曾在《失控》一书中写道:“多足的虫子和野草,以及从这样的生命中寻找意义的传统文化都值得保护。不为别的,只因为他们的后现代象征意义还没有被揭示出来。摧毁一片草原不仅仅会摧毁一座基因库,而且会摧毁一座蕴藏新生物文明的未来象征、启迪以及模型的宝库。”
同样,忽视任何类型的传统文化,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,而中国传统文化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,为彼此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机遇和可能。
往 期 回 顾